【《釋量論》云:「具悲為摧苦,當修諸方便,彼方便生因,不現彼難宣。」】
這個一個偈子呀,前面在《阿底峽尊者傳》當中─噢,介紹那個作者殊勝當中已經說過了。
現在說,你學大乘的行者,然後呢發了大菩提心,發大菩提心是為什麼?要救濟一切眾生脫離苦海。所以你具足這個大慈悲心,要摧毀盡世間、盡法界一切有情的眾苦的話,你必須要自己調伏,如理去行持。
對於這個你能夠了解了、做到了,然後你能夠幫助別人。所以這個「方便」就是剛才學處這個方法。這怎麼來的呢?那就是啊,你自己如法去做,然後呢一一了解乃至現證。當然這個一定是什麼?從聞、思、修。如果這個你呀不了解、不認識、不現起─這個現起也可分三個次第,第一個是聞,第二個思,後來修。價定是說這個而沒有的話,請問:你怎麼能告訴別人,怎麼能幫助別人,能不能勸說別人?
(師父音檔文字由以下開始 ~ ~ ~ )
平常我們講的總是講證,這個就禪宗來說的的確確是要證得才算,所以在前面不告訴你道理;可是教下的好處呢,就是一定有這個次第,當你聞的時候,相應的狀態是什麼;思的時候,相應的狀態是什麼;修的時候,相應的狀態是什麼。這裡簡單地說一下,還是我們拿剛才這個煩惱說一下。譬如說當你聽聞的時候,啊,真正你聽懂的時候,什麼叫聽懂,就是說,平常呀你看見客觀的環境,一看見這個覺得這個不理想、那個不理想。欸,現在你聽懂了,曉得了:喔!原來真正不理想的地方,不是外面的環境,而是看見這個環境以後,你內心當中是否真正調伏。這一個狀態認識了,「啊,對呀!一點都沒錯!」雖然聽懂了,但是啊,等到書本閤回後碰見那個境界的時候啊,對不起,你又看了這個不對、那個不對,喔唷,這個樣心裡面又煩,你要想改它嘛又改不過來,跟他嘛又不願意跟,實際上自己心裡面嘛到處煩惱嘛也不知道!本來教我們是降伏煩惱的,要共同和合的,結果弄得大家,自己也煩煩惱惱,弄得大家也煩煩惱惱,不能和合,還講道理,這不行!不懂道理根本就跟聞不相應,懂得了道理以後不一定做得到,那個時候是聞的階段。
然後呢你根據這道理呀去不斷地思惟觀察:為什麼我做不到?要如何去做到它?做到有什麼殊勝的利益?做不到有什麼大的禍患?這一種勝利跟禍患推動你的力量,然後呢策勵你告訴:怎麼才能做到它?然後照著這個辦法不斷地思惟觀察,這個包括在前面的懺悔、集資,就是因為現在的現行啊以往的惡習使然,就這樣。那麼這裡面包括很多東西啦─親近善知識啦,然後呢要聽聞經論啦,然後呢不斷地的思惟觀察啦,然後呢不斷地懺悔啦,用種種的方法。到那時候你心裡面,嘿,碰見事情啊,譬如說剛才,聽懂了道理,聽雖然聽懂了,想想道理是不錯,可是心裡面那個結,就是解不開。欸!當你真正這樣去做的時候啊,你一定會自己有很明白的感觸,「哎呀!」一下這個心裡面就打開了,「啊!原來這樣啊!」你那個時候覺得跟法相應,這樣,這個剛剛開始跟思有相應了。
然後呢你把這個道理呀,用不同的方式去堅固、加強。如果說你真正堅固加強得來,你隨便看見一個,不管它理想不理想,再不理想的環境,它不理想它的,你心裡面啊,自然而然平穩得穩如泰山不為所動。乃至於你說那個時候,正因為看見它不理想啊,所以你覺得:啊,那個就是你的菩提資糧啊!你的成佛就靠那些不理想的環境,你救度他們啊,在積聚你的福德資糧啊!你假定說這些都成了佛的話,還要你來忙嗎?你沒有的話,你怎麼能成佛?所以那個時候對著這個煩惱境界,你不但不煩惱而且歡喜呀,這個就是跟思相應的喔!所以它每一個地方有它的自然的量,而這一種現起了,你心裡很清楚。
然後呢根據這個東西,然後你呀因為心裡面善調,然後你那個深入的定慧當中去觀察,證得勝義菩提之心,那個時候才是修相應的(編者按:疑師口誤,應是「修相應的」)。而每一個部分你必定要自己的如實地認識,如量地現起,那個時候你才可以告訴別人,所以說自未調伏而能調伏者,無有是處。如果這一點做不到,你要開口勸人的話,要嘛不開口,開起口來都是是非,開起口來都是諍論。
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第一點必定要知道這個道理,不管是下士,是中士,是上士。了解了,你儘管做不到,欸,這個時候有好處來了,什麼呀?就是我們是個凡夫呀!所以了解了以後就靠著這個所了解的淨化自己呀!既然是凡夫當然有各式各樣的煩惱,可是現在好的呢,正因為我是凡夫,所以要學,然後呢學到了正確的方法,在這個環境當中啊,越來越調柔,越來越乾淨,就像洗衣服一樣呀!所以這正是我們現在的狀態。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,貫注在哪裡?貫注在學這個─從文字上面的認識,到文字所指的心理跟境相應的是這個狀態,如何把這個道理呀,來自己調柔自己,進而幫助別人。
【謂於他所,若有大悲須除他苦。又除彼苦但有善心,願其離苦猶非滿足,故應轉趣除苦方便。】
就是解釋這個。說你不是修大菩提心嗎?以大悲,大悲是什麼?要幫助別人,除掉他的苦惱呀!但是,你單單有這個善心不行啊,所以你一定要有實際上的行持,進一步啊要去做這個除苦的方法。如果這個,
【又若自不先趣方便,不能度他,故欲利他當先自調。】
就是這個話。
【又於自調,經說「正行而為堅實。」其正行者,說「受律儀已,學其學處。」】
所謂「正行」是什麼呢?就是呀,受了這個律儀,受了戒以後努力去學。這個學不僅僅是坐在這個地方學書本上的學,把這個道理……實際上呢這個學是這樣的:受了願心以後啊你就去努力地學,照著去該學的,乃至於受五戒也是這樣。學了自己處處地方覺得可以了,然後呢自己只要勉強一點自己呀,大概已經可以做到七分,那時候你去受。就是不必,絕不是等到做到十分才去受,也絕對不是說一點樣子都沒就受。一點樣子都沒有受的話,絕不可能,一定破戒!等到你學圓滿了去受,也不可能,學圓滿了你還受它幹什麼?所以說這個我們要了解的。所以這個所謂學的話,是從文字開始,而的的確確不單單停在文字上面,這個我們必須要知道的。所以這個所謂行的話,是指我們的心理的行相,當然這個心理的行相一定是啊,當你根、境相應的時候,它不離開境的,實際在事相上頭。那麼,
【故以正行為堅實者,於所行處無錯為要。】
所以你真正的成就要靠什麼?如理正確的行持。既然是這樣的話,你對所行的你先要,要認識得正確,錯了不行,錯了不行。
留言列表